四、地理思维的本色回归与彰显 地理思维是指根据思维的规律,认识地理事物,把握地理现象,探究地理本质,揭示其内在联系,从而认识地理事物内部规律的过程,是一种高级的理性思维。地理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地理学习习惯,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,提高自己的地理运用能力,更加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、环境问题,是地理学习的核心竞争力![2] 过去的地理教学中,我们往往忽视了地理思维的培养,取而代之的是用一般思维的方法、模式培养学生,没有凸显学科地理现象和事物、人地关系、人与自然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本色,淡化了地理思维的本质特征。 地理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,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责任,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本色。如何在遵循一般思维的方法和规律的同时,彰显地理学科的本色?首先,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地理现象入手,从理清地理现象间的联系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,即"执因求果"。地理现象间不是孤立地存在着,而是普遍联系的。这些联系都是相互依存,相互制约,相互融合的。弄清楚这些地理现象间的联系,才会发现隐藏在地理万象背后的规律。例如教学《长江》时,教材提到了长江水患集中在中下游的问题,那水患又与什么相联系?教学时引导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,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抓住地理现象探究地理规律的地理思维的过程。其次,抓住事物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,即"缘果索因"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,这个世界是变化的,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。我们要指导学生用这种规律来思考地理事物间相互的变化和联系,并认识、尊重这种规律。 五、地理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本色回归 新课标把"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"与"知识与技能""过程与方法"并列为地理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,体现了其应有的地位。地理课程对"好奇心""兴趣""审美情趣""热爱家乡、热爱祖国""全球意识""尊重自然,人地和谐""可持续发展""爱护地球环境"等做了具体规定。这使地理饱含了"爱"与"关怀","价值观"与"价值判断"的因素,是时代赋予地理教学的使命,也是每个地理教师的职责。[3] 要彰显地理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学科本色,就要给予足够的重视。首先是地理教师要学点心理学,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认知规律。其次,教师认真钻研教材,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因素,并将其巧妙地结合在教学里进行渗透教育。再次,由于地理学科的开放性、地域性、实践性的特点,教师要很好地结合地理学习中的实践观察,观测,野外考察,调查等具体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地理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教育。 有人说:地理课程的改革,首先是地理教学理念的改变。地理教学要讲"地",更要懂"理",这样学的才是地理。没有理念的地理,是缺乏灵魂的课程;没有正确的、科学的课程理念的地理教学,是病态的教学;没有学科本色回归与彰显的地理教学,是暗淡的。只有牢牢把握地理学科性质和理念,并正确地依据这种性质和理念,让地理学科本色回归且得到实实在在的彰显,才是我们追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"鲜活、灵动、有生命"的地理教学。 参考文献: [1]王丽,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[M].长春: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5(15). [2]贺丹君、蒋梅仙,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[M].长春: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8(182). [3]袁孝亭,地理课程与教学论[M],长春: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6(2). |